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朝王安石的《元日》总给人新年喜庆的感觉,诗中弥漫着浓郁的新年味道。
转瞬,旧年历已翻到最后一页,新的一年如约而至。岁月提醒我们又过去了一年,时间易逝,分秒不等人。孩子盼过年,过一年长一截;成人怕过年,过一年少一春。然而,只要心中有家,心中有情,就算是似水流年,记忆珍藏的仍是那份如山般厚重的亲情和友情。
过年的感觉真好,好在那种团圆的气氛、融洽的情感和无拘无束的畅谈。现在回味起来,它给人的情绪感染和精神享受,远远超过了其他节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记忆更为深刻。想想这几十年,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穿不愁,年的味道似乎淡了些。但情感的交流、沟通和珍视,越来越成为我们心中的渴望,弥足珍贵的财富。满街的车来车往,满街的大红灯笼,满街的人声鼎沸,从衣食住行里感受时代风云,感受年的变迁,岁月蹉跎,流年似水。春夜花灯,良宵美景,我们记住了温暖而美好的春节。珍惜当下,珍惜拥有,让传统春节在心中呈现出欢乐、祥和与喜庆!
春节,是我们最深情的酝酿。年少时,我们背井离乡,开始新的征程。异乡的土地上有苦闷的思索,有艰苦的奋斗,多少个夜晚在游子的脑海中闪过,家乡的父母在家门口望儿回家。当现实与梦想不再亲密,回家过年便成了寻找的首要选择。那个脑海中盘旋已久的暖巢,便成了回首了望的心理凝结。是啊,回家,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管在天涯还是海角,不管是海风摇曳的南国还是千里冰封的北国,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下里巴人,回家过年,看看父母眼里的泪花,抖落行囊中所有的辛酸,倾尽心中所有的思念和牵挂……回家过年,不管有没有钱,踏上开往幸福的列车,让双亲鬓角的皱纹在春风中尽情舒展。
春节,流连着我年少时热切的期盼。那些人、那些事,穿过黄昏与晚霞,在岁月的流逝中成为永远的忆念。中年时,春节是生命回归本源的地方。家是我内心深处最深的牵挂,每回出差,我在异地,只要几天,我心里就发慌。我知道,那种牵肠挂肚叫想家。我特别喜欢这样一段文字:“内心深处有个家,它既坚固而又是会行走的,无论到了哪里,它都能给你心灵予以最温暖的呵护;它既朴实而又豪华,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举头可见却烁烁生华。”这种忧伤的情愫,纠缠我一生一世,分分秒秒。有家的孩子,灵魂不再流浪,便可以回家过年,享受天伦之乐。无论走得多远,家始终是最温暖的港湾。无论舞台有多大,家始终是我们永远的方向。无论职务有多高,家始终是我们最温暖的归宿。回家过年,回到这一方故土寻根,只为那一份绵长的思念、那一份痴心的等待、那一份血脉亲情……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我的家乡,湘中地区的一个有着两千年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的小城——龙城,家家挂灯笼,张灯结彩;户户放鞭炮,喜气冲天,年的氛围很浓。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感触更深。除夕夜,成千上万的龙城人像赶场一样去千年古寺云门寺拜佛。往年,我那年过八旬的老母每年除夕,都要去寺里新年祈福,保佑家人幸福平安。在老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过春节能够全家团聚,儿孙绕膝更快乐。凌晨,当大街小巷的人们潮水般涌向云门寺祈福,我挽着老母亲的粗糙的手,心里是安详温暖的,四十七岁的女儿,八十七岁的妈妈,一起度过好时光,是多么幸福和惬意的事情。只是今年过年,没有妈妈的娘家,只剩下空荡荡的老房子和门前满树凌乱枯叶的法国梧桐诉说着人生的生离死别,亲爱的妈妈该和天堂里的爸爸、哥哥过年团圆了,留下我在人家守望家园,守望新的一年。
我的女儿也是掰着手指盼过年。五岁时,她在老家种了一株小树,每年春节回去,小树都长高了许多。今年回去看看,更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每年,女儿和小树比比高低,拍着手掌兴奋不已。如今,女儿正用心中的光,照亮自己的路,在南昌航空大学读书开始新的大学生活。望着那张如花儿般绽放的笑脸,这时我才真正感觉,年的从容,年的短暂,年的珍贵!
“门外的灯笼露出红红的光景,好听的歌儿传达浓浓的深情,月光的水彩涂亮明天的日子哟,美好的世界在我们的心中……”当电视里不断播放这支欢快喜悦的歌曲时,心儿也会跟着一起跳跃、舞蹈,年代虽不同,时间虽匆匆,但春节始终是我们灵魂的家园。快乐中国年,幸福中国情。世代永相传,亲情永相依!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唐太宗李世民笔下的《守岁》,辞旧迎新,积极向上。
快立春了,又是一年春光好。人到中年,虽然不会像年轻时再做斑斓的梦,但至少我还会编织新的向往。2022年,虎年身后一行刚开始的脚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忆。迎着新年的曙光,我带着一颗努力向上的心,逐梦前行!